江昭從容解答:“汴京東郊,英國公掌十萬大軍,自可維護正統。”
那位紫袍大員點了點頭。
誰都知道英國公掌握兵權,但凡有正統,宮變賊子就幾乎不可能成功。
十萬禁軍,那可不是開玩笑的!
“此法新創,可有先例?”有官員問道。
江昭舉目望去:“漢武帝巫蠱之禍,立幼子劉弗陵,隱而不宣,臨終託孤。”
幾個問題一問,臣子心中都有了一定的決斷。
“諸位愛卿,怎麼看?”趙禎起身走了兩步,緩緩問道。
從江昭這份立儲之法呈奏上來的那一刻,這位年邁的老皇帝就已經又有了安全感,再也沒有坐立不安。
“老臣以為,可!”韓章躬身,率先支援。
廢話,這可是天大的功勞!
這件功勞,一旦實行得好,足以讓愛徒史書留名。
甚至,完全可以說這種處理方法是“皇帝無子,如何立儲”的典範。
就連他這個老師,也將為之受益。
如今,富大相公註定退位。
本來,官家就相對看好他一些。
要是有人還想要競爭,那就未免得再來一場政鬥。
如今,有此立儲之法一份,他已經從容脫穎而出。
好徒弟啊!
“臣以為此法甚好。”王堯臣、張方平等六七位韓系紫袍大員相繼點頭認可。
老大都發話了,底下人跟著就行。
更何況,他們也不是傻子,自然知道這個特殊的時間段,出現這麼一份立儲之法,究竟意味著什麼樣的好處!
老大,要登頂了!
“不差。”富弼大相公雙目微睜,點了點頭。
作為無子之人,他一心想的都是怎樣不出差錯,確保身後之名。
如今,有此一法,他的名聲算是徹底保住。
起碼,史書上記載的“拉龍袍”一事,絕對會偏向於讚揚他的氣節。
這個法子,甚好!
“臣以為,此法不差。”內閣大學士王欽若心中暗歎。
這宰輔大相公之位,怕是與他無緣。
同樣的,申閣老、龐閣老、文閣老也相繼表示認可,心中也都是差不多的一嘆。
都已經走到了位列臺閣的地步,過些日子百官之首的位子就要空缺,任誰心裡都得有點想法。
本來韓章就佔了年輕的優勢。
這一次,又受益於他徒弟的一封立儲之法,怕是早就已經穩了。
幾位閣老心中都有些遺憾。
為啥我就沒有這種徒弟呢?
要是算上賀表那一次,這已經是兩次強行帶飛了啊!
可惜!
幾位內閣大學士相繼表態,其餘官員也一一表態,表示認可。
“好!”趙禎少有的心頭一鬆,朗聲一笑。
這一法,實在是解決了他的大難題!
“江卿,依你之見,該如何實行此法?”
趙禎毫不掩飾欣賞之意,望向御書房內唯一的五品小官。
“臣以為,或可召集官家心有矚目的宗室,少則三五人,多則七八餘人,一齊祭祀,行過繼宗室的流程,並特製詔書兩份,示於文武百官。
其後,官家可考察宗室幾年,選出優異者書其名。一份懸於‘文德殿’匾額之後,一份則是由官家藏身。”
江昭斟酌話語,從容道:“何時立儲,立儲於誰,皆歸於官家暗中硃筆一揮。”
天下萬千宗室,就只有名單上的那幾人有資格成為“正統”,這也就斬掉了其餘宗室的野心。
餘下的幾位宗室,提前走完一些流程,官家選出其一,硃筆一揮,就是儲君。
“好!”趙禎非常滿意。
這種立儲方法,哪怕知道兗王與邕王已經鬥起來,也不妨礙他非常有安全感。
況且,兩王的權力才多大一點?
不足為懼!
“著令,召趙允啟(兗王)、趙允元(邕王)、趙允初、趙宗全、趙宗諤、趙從式六位宗室,入京!”
這些日子,臣子一直勸諫立嗣,而究竟立誰,哪些宗室適合,趙禎心中早就翻了個遍。
趙宗全?
江昭微微抬眉,也不意外。
趙宗全是太祖一脈的人物。
自太祖與太宗上演“燭光斧影”的佳話以來,皇位就一向是太宗一脈繼承。
太祖一脈與太宗一脈,恩怨摻雜不清,官家估計早就有意緩和一二。
特意選他出來,也不奇怪。
況且,從本來的劇情線上,官家遭逢宮變,首先就是讓趙宗全入京救駕,就可知曉趙宗全在他心中絕對有不低的地位。
絕大多數臣子可能都認為趙宗全無望登基。
畢竟,但凡是個正常皇帝,就不可能讓太祖一脈的人登基。
殊不知,趙禎也不是正常的皇帝。
一個無子的皇帝,哪裡還會管什麼太祖一脈,太宗一脈?
不過,就是不清楚這一次透過秘密立儲法,趙宗全能否登基?
江昭暗自搖頭,眉頭舒展起來。
無礙!
過些日子,他的老師韓章就是宰輔大相公!
相比起武將“打天下式”的從龍,文官的從龍更多是體現在助力新帝掌權。
而新帝但凡要掌權,就不可能繞開百官之首!
從龍,從誰的龍不是龍?
只要從的是龍就行,無須管誰是龍!
這個從龍之功,不管是誰上位,他們師徒二人都拿定了!
江昭長舒一口氣,觀望起來。
趙禎欽點的六位宗室,兗王與邕王不必多說,絕對的熱門登基人物。
趙允初,則是太宗皇帝之孫,任汝州團練使。
其父荊王趙元儼,曾是少有的實權皇族,甚至曾追贈天策上將軍。
民間所謂的“八賢王”,說的就是他。
早期太后垂簾聽政,官家與太后有過一段時間鬥法,趙允初入過皇宮,成為過替補嗣君。
這位曾經是與官家爭位的人物。
無論是從親緣血脈上,亦或是資歷上,這位都是一等一的存在。
當然,這位也面臨與官家一樣的處境。
無子!
餘下的兩位,趙宗諤是太宗皇帝曾孫,信安郡王之子,也是與官家血脈關係非常近的宗室,時任睦州防禦使,素有賢名。
趙從式是官家的堂弟,曾任保康軍節度使,素有強幹之名。
六位宗室,最受人矚目的無疑是兗王、邕王兩人。
其餘的宗室,都大差不差,落後兗王、邕王兩人不止一個檔次。
趙禎欽點道:“禮部、宗正寺、侍讀學士,一齊負責迎宗室入京事宜,最近擬詔的事情,就由翰林學士暫且承擔。”
江昭任職翰林侍讀學士,領翰林知誥制,負責擬旨。
這次要負責迎宗室,擬旨的事情自然得有人代勞。
禮部尚書、宗正寺卿、江昭、海承晏幾人齊齊行禮:“臣遵旨。”
趙禎少有的含笑而立。
“都下去吧!”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