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日即過,六月二十六。
提點刑獄司。
幾丈長的公堂,上懸“明刑弼教”,煌煌大字,莊嚴沉肅。
主位,內閣大學士江昭一身紫袍玉帶、金符魚袋,平和嚴肅,目蘊澄明,自帶一股悲憫之意。
木幾之上,置有硃筆、籤筒、卷宗。
自主位以下,左三右三,立著六把椅子。
左都御史滕甫、權知開封府王珪、吏部左侍郎陳薦、刑部左侍郎王安石、寧遠侯顧廷燁、鎮南伯王韶,依次入席。
審案七人,六人身披紫袍,單是視覺上就異常震撼。
其下,左右置有“迴避”、“肅靜”二牌,十餘皂隸持棍侍立,甲士按刀環立,肅穆非常。
更有幾十胥吏,自公堂往外一字排開,負責傳遞公堂對話。
公堂正向,萬餘百姓齊聚,不時望向幾位審案官。
“大官啊!”
“這是大官!”
約莫十餘步外,有人驚呼道。
六道紫袍,實在太過驚人。
“據說主審官是開疆拓土十二州的江閣老,百年國祚以來第一人。”有讀過書的人插話道。
一言落定,引起不少稱頌之聲。
“江大人?那可真是青天大老爺了啊!”
“入仕十二年,開疆拓土,入閣拜相,實為讀書人之典範!”
“文人統兵,開疆拓土,我輩讀書人合該以此為榮!”
“江閣老來了,青天大老爺就來了!”
公堂。
水火棍敲擊青磚,驚堂木三擊。
僅是一剎,萬餘百姓齊齊為之一寂。
上首,江昭平靜道:“既為法官,當還人清白。”
聲調不高,卻字字清晰。
“既為法官,當還人清白。”
“既為法官,當還人清白。”
幾十胥吏,相繼傳達。
萬餘百姓聞之,不知是誰起了頭,卻是齊齊撫掌。
一時間,聲動四方。
“楊武案,自縣、郡、路,京一審,京二審,六次審判,三次翻供。”
“今,本官江昭,忝居參知政事,文淵閣大學士,入閣總揆機務,授光祿大夫,太子少保,趙國公,奉旨欽差提調兩京一十四路一切軍政要務,受天子欽賜桓王劍,予以便宜行事之權。奉聖上之旨,終審此案。”
此言一出,萬民譁然。
對於不懂宦海的黎民百姓而言,自是因為官位非常的長。
官位長,就說明厲害!
對於讀書人、士人而言,則是因為“文淵閣大學士”六字。
這是真正位極人臣的存在!
“本官右手之人,為左都御史滕甫,亦是兩浙人。”
“往後,依次為吏部左侍郎陳薦、寧遠侯顧廷燁.”
江昭一一介紹起幾位副主審的身份,又是惹起一波騷動。
這樣的審案陣容,簡直駭人。
其後,一名推官走出,宣讀案情:“楊武案,為楊武、畢氏、葛連幾人牽扯的一樁命案。話說淳安縣,有一舉子名為”
因是要考慮到胥吏傳達的緣故,往往得是讀一句話停一句話。
一道案情宣讀,卻是足足唸了一炷香之久。
“.此,即為楊武案。”
推官宣讀了案情,退回兩步。
江昭徐徐道:“著楊武、畢氏二人上公堂。”
萬餘百姓,齊齊注目。
約莫十息,楊武、畢氏二人走進公堂,納頭便拜。
“小女子是被冤枉的,受人屈打成招,還望青天大老爺還小女子清白。”畢氏哭道。
“小人亦是受人屈打成招,還望閣老明鑑。”楊武重重一拜,憔悴道。
江昭平和點頭,平靜道:“經刑部仵作查驗,葛連屍身並未有下毒跡象,實為舊疾發作而死。楊武一案,實為冤案。”
“好!”
“青天大老爺!”
“江青天!”
不知是誰起的頭,萬餘百姓連連撫掌,或是稱呼“青天大老爺”,或是稱呼“江青天”。
楊武、畢氏二人,更是連連長哭,泣不成聲。
約莫百息,聲勢漸消。
江昭嚴肅道:“本官宣佈,楊武、畢氏二人無罪。”
本章未完,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