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澤從申時行那邊得到訊息,也沒想到會有張敬修這個意外之喜。
張敬修竟然出任水師學堂的教學長了?
果然新成立的水師就是機會多啊。
新設部門就是這樣,人才缺口大,空設的崗位多,一旦人才進入其中就能迅速升遷,而不需要像飽和部門一樣,等待前面的人離開才有機會。
張敬修的履歷,就是最優異的水師人才。
登萊海務教習所畢業,學歷又是海軍中獨一檔的舉人,經歷了水師初創,完整經歷了第一次巡航琉球、澎湖、南洋的航程,算是將水師的學歷和資歷又刷滿了。
在水師學堂需要人才的時候,又被提督李超調入水師學堂,擔任主管教學的教學長。
這樣一份履歷,日後想要不發達都難。
當然,任何機遇和風險都是並存的。
這年頭遠航就是很危險的時候,大明水師的初航也絕非一帆風順,沿途遇到的海盜就有十幾股,而整個水師這一次巡航,因為傷病犧牲的水兵有上百人。
這其中也不乏履歷精彩,本應該成為水師未來之星的年輕人。
但是他們可能就這樣死在了海上的一場傷病中。
只能說,張敬修的升遷,是對他冒險行為的嘉獎,也就是拿命換來的。
蘇澤也同意申時行的看法,應該將水師學堂也納入到武學蒙生的招生計劃中,招募水性良好的良家子弟,進入水師學堂學習。
不過既然要辦學堂,那蘇澤乾脆就弄個大的。
他重新起草了奏疏,然後揣著奏疏來到走出了報官。
——
禮部。
“蘇翰林要求見大宗伯?”
禮部官員看向蘇澤。
高拱就任內閣首輔後,內閣只剩下四名閣臣。
高拱、張居正、趙貞吉,還有專門負責水務的雷禮。
增補閣臣已經提上了議題。
禮部尚書殷士儋,也是熱門的入閣人選。
殷士儋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,選庶吉士,授翰林院檢討。
學歷上滿足閣臣的要求。
殷士儋也是今上的潛邸舊人,曾長期擔任裕王府講官,皇帝登基後,殷士儋也擔任皇帝的經筵官,經常入宮給皇帝講學。
和皇帝的私人關係也夠。
他身為禮部尚書,這也算是內閣的預配職位之一。
殷士儋作為熱門的閣老候補,這些日子有不少官員,打著公務的名義來找他。
所以前些日子,殷士儋不勝其煩,禁止所有官員拜訪。
但是蘇澤又和其他官員不一樣,禮部官員也不敢硬攔著,只能先接待蘇澤進入禮部,然後去通知殷士儋。
“他怎麼能進?”
幾個被攔在禮部外的官員義憤填膺的說道。
這個官員身邊的人連忙攔著說道:
“你不要命了!那可是蘇翰林!”
“蘇翰林?是那位大人?”
“是啊,那位蘇翰林想要見大宗伯,還不是想見就見?你我還是乖乖在門外等著吧。”
果不其然,蘇澤剛剛走進禮部,就有官員上前,說是禮部尚書殷士儋在偏廳見他。
蘇澤來到了禮部會客的偏廳,只看到殷士儋正在主座上等著自己。
殷士儋看向蘇澤,心情有些複雜。
當年他在翰林院擔任掌院學士的時候,蘇澤剛當選庶吉士。
那時候殷士儋也沒看出蘇澤有什麼特殊的,可隨著蘇澤在翰林院寫出《請罷早朝疏》後,就這樣一路飛昇。
如今他已經官居五品了。
當然,五品在殷士儋這個禮部尚書眼睛裡也不算什麼,但是蘇澤在朝堂上的影響力,已經到了連九卿重臣都要重視的地步。
前幾天蘇澤又上疏,請求皇帝恩准宮人出宮養老,內相李芳就此辭去了司禮監掌印。
蘇澤的奏疏,連內相去留都能影響,足以可見他的能量!
但站在殷士儋的立場上,他和蘇澤的關係微妙。
蘇澤協助高拱推動實學,殷士儋是心學宗師,學派上有衝突。
蘇澤的幾次改革,侵奪了不少原本屬於禮部的權力,這也讓他這個禮部尚書不好辦。
見到蘇澤後,殷士儋說道:“看茶。”
“拜見大宗伯。”
蘇澤行禮之後,規規矩矩等待殷士儋賜座,這讓重視禮法的殷士儋十分滿意。
在京師無論多少詆譭蘇澤的傳言,但是他禮數週全這件事都是被人稱道的。
比他級別高的官員前輩他都是一絲不苟的全禮,對於比他官位低的官員也從不拿大。
“請坐吧,蘇翰林這時候來禮部,是為何事?”
面對老上級,蘇澤也不賣關子,他掏出一份奏疏遞給殷士儋,誠懇的說道:
“下官是為了禮部的事務而來,也是為了老大人入閣的事情而來。”
“入閣?”
這兩個字刺痛了殷士儋。
在這個位置上,誰不想要更進一步?
殷士儋原本就有入閣之心,高拱接任首輔之後,殷士儋更是想要入閣。
如今閣臣中,高拱強推實學,張居正雖然對實學不感冒,但是也對心學不感冒。
趙貞吉是心學宗師,但是他對心學的態度並不像是自己這麼堅定,而是將心學當做一種學術工具,對心學事務也不上心。
而殷士儋自己,則是當年和徐階一起主持靈濟宮大會的心學宗師。
就是為了心學,殷士儋也要拼著入閣!
聽到蘇澤說到入閣二字,殷士儋拿起奏疏看了起來。
《蒙學教育議》
殷士儋一字一字的看完之後,他對著下屬說道:
“上好茶!把老夫珍藏的好茶拿上來!”
緊接著,殷士儋用熱切的眼神看向蘇澤問道:
“子霖,你有幾分把握?”
蘇澤說道:
“原本只有三分把握,如今有大宗伯支援,可有五分把握。”
蘇澤原本的奏疏,就是他和申時行商議的,在各地選派武學蒙生,由學政官員推薦良家子弟入學武監預科或者水師預科。
但是意外得到了張敬修的支援後,蘇澤的野心也大了起來。
這份《蒙學教育議》,不僅僅是要成立武監預科和水師預科,蘇澤乾脆提出了在地方上成立小學。
如此一來,蘇澤對於大明的教育體系就塑造完畢。
每個縣設定小學,招募十歲的孩童讀書開蒙識字,這個階段主要是啟蒙教育和德育為主,教授基本的算學知識。
等到十四歲的時候,小學的孩童透過地方學政官員的考核,可以有四個去處。
一個是去武監預科,讀完兩年考核合格升入武監。
一個是水師預科,同樣是讀完兩年升入水師學堂。
另外可以留在本縣繼續讀書,參加科舉考試。
本章未完,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!